证件查询
收藏本页
联系我们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娱乐新闻 >> 浏览文章

《蓝色防线》 许多镜头是维和战士拍摄

时间:2020年09月21日 信息来源:转载 点击:10

今年是中国军队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30周年,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中国坚定履行职责,用行动和实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大国担当。9月18日,我国首部海外维和战地纪实题材的影片《蓝色防线》上映。影片历经五年(2015年至2019年)跟踪拍摄,耗时两年时间制作,真实展现了我国第一支成建制维和步兵营在南苏丹执行维和任务期间,在战火纷飞中保护当地难民营安全的故事。影片上映后,观众纷纷反馈该片故事真实、战场残酷,但又极具温情。新京报记者独家专访《蓝色防线》导演刘欣、剪辑师李楠,请他们讲述这部“毫无特效可言”的真实影片是如何打动每一位观众的。

《蓝色防线》 许多镜头是维和战士拍摄 

《蓝色防线》 许多镜头是维和战士拍摄

  创作

  350小时军人视角素材跨度三年

  起初,刘欣拿到了350小时左右维和步兵营内部的素材,从第一批到第三批跨度三年的时间,她感到非常厚重,同时也觉得意义非凡:“从创作层面,这种视角的独特性是我之前从来没有在其他片子里看到过的,也是市场上没有的。另外,战士拍摄的素材很打动我,我也看到了能把它做好的可能性。”刘欣父母都是军人,她说从影像中也看到很多父母的影子:“素材在整个叙事上完全是以军人的视角,通过这个片子更理解军人这个群体。我在成长过程中对他们有很多不理解,比如他们会心甘情愿选择从军、压抑自己个性,也有为保护别人甚至可以牺牲自己的想法,该片制作完成后我也是更理解我父母了。”

  摄影

  很多影像来自战士头盔上的镜头

  地处非洲的南苏丹,气候炎热,雨季时道路泥泞不堪。相对于自然环境的艰苦,难民营更称得上是一个险境,私藏枪支、贩卖毒品、示威游行时时都有,械斗、争执更是难免,维和部队的军人需要在这些特殊又极其危险的情况下执行任务,他们要维持中立立场,不偏袒包庇任何一方,尽全力维护当地平民安全。《蓝色防线》的特殊之处在于片中绝大部分影像素材都来自维和部队内部的影像资料,很多影像甚至是出任务士兵头盔上的任务记录仪镜头拍摄下来的,这些镜头让观众体会到真实的临场感,了解到维和战场的不确定性与危机四伏。2018年,刘欣组建团队开始挖掘素材,她找来同是留学生的同学李楠担当本片剪辑,朋友刘东做配乐,开始制作电影。影片有三条线,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的素材线、当时新闻舆论线以及后期的采访线。李楠介绍,他们在350个小时的素材里挑选哪些能用的,哪些可能会串成一个完整故事的,确立核心,推进故事:“我特别感谢付晓飞等几位战士,他们在营里负责照相拍摄工作,很多重要的镜头都捕捉到了,他们才是主创,有了他们的拼搏和记录,才有我们今天创作电影的基础。”

  情感

  把握分寸,记录最有血有肉的“人情味”

  《蓝色防线》中有大量营地里的实景拍摄,融入对战士、连长、教导员的访谈,重现了任务区实景。这里讲述的故事并不像商业大片一样充满战斗与爆炸镜头,而是非常真实的记录和拍摄,没有煽情,没有特效,镜头展示了冷静残酷的战争一面和在战争中敢于担当、履行职责的维和英雄。他们坚守岗位,随时应对突如其来的危险,奋不顾身,无怨无悔,有一段镜头记录下中国维和部队营区遭到炮击,一发炮弹命中我方装甲车,导致两位战士牺牲在异国他乡,很多观众现场看后感动到落泪。刘欣回忆:“去年年初我们去进行后期采访,过程中我们会带着非常诚恳且真实的态度去聊这个话题,也捕捉到很多战士们微妙的细节,比如连长王震,开始会认为他的情绪不好进入,当时也问了战友牺牲时的状态,他告诉我们兵倒将不能倒,就瞬间解释了为什么他可以这么克制和冷静,因为他肆意去允许自己悲伤情绪释放的话,在任务区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我认为这种反应才是真实的、有血有肉的。”

  ■ 幕后科普

  中国是联合国维和行动的主要出兵国和第二大出资国。自1990年首次派遣军事观察员,30年来中国军队已累计派出4万多人次维和人员,先后参加了25项维和行动,有16名官兵牺牲在维和一线。目前,仍有2500多名官兵在联合国7个任务区及联合国维和行动部执行任务。2019年,维和部队成为国庆70周年阅兵式徒步方队中的压轴方队。这是我国阅兵史上,首次向世界展现维和军事力量。

  2015年,中国第一次向南苏丹派遣成建制维和步兵营,中国军人接力出征,截至今年,我国已连续派遣了6批次的维和步兵营远赴南苏丹执行维和任务。

  

Copyright ? 2008 - 2016 RedstarTV.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粤ICP备19084115号-1  版权所有:红星新媒体

电话00852-30786656 传真:00852-35902333 邮箱:hkrsns@126.com